SMT課堂 | 表面貼裝工藝中焊接缺陷產生的原因及措施分析
作者: 迅得電子
                發布日期: 2020-05-18 17:05:00
            焊接缺陷是表面貼裝工藝中最常見的缺陷。有時焊后的鋼帶,看似焊前焊后焊在一起,其實并沒有達到結合的程度。接合面強度很低。焊縫在生產線上要經歷各種復雜的工藝過程,特別是高溫爐區和高壓張拉矯直區。因此,生產線上的焊縫缺陷很容易造成斷帶事故,對生產線的正常運行有很大的影響。
錯焊的實質是焊縫結合面溫度過低,熔核尺寸過小甚至達不到熔化程度,但已達到塑性狀態,經軋制效果后,幾乎沒有結合在一起,所以焊接效果似乎很好,但事實上,它并沒有完全整合。
	
補片加工過程中出現焊接缺陷的原因及步驟分析: 
一、首先,檢查焊縫的結合面是否有鐵銹、油污等雜質,或不均勻、接觸不良,這會增加接觸電阻,降低電流,且結合面溫度不夠。 
二、檢查焊縫搭接是否正常,驅動側搭接是否減少或開裂。搭接接頭的減小會使前后鋼帶的接頭面積過小,使總應力面減小,不能承受較大的拉力。尤其是驅動側的裂紋會引起應力集中,使裂紋越來越大,最終拉斷。 
三、檢查電流設置是否符合工藝規程,產品厚度變化時電流設置是否相應增加,使焊接電流不足,造成焊接不良。 
四、檢查焊輪壓力是否合理。如果壓力不夠,實際電流會因接觸電阻過大而減小。雖然焊接控制器采用恒流控制方式,但電阻的增加將超過一定范圍(一般為15%),超過電流補償的極限。電流不能隨電阻的增大而相應增大,不能達到設定值。在這種情況下,系統正常工作時會發出警報。 
	
在實際操作中,如果一時不能準確分析焊接缺陷的原因,可以清理鋼帶的頭部和尾部,增加焊接搭接量,適當增加焊接電流和焊輪壓力,在焊接過程中可以密切關注焊縫的形成狀態,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在緊急情況下處理。